教学动态

首页 > 教学工作 > 教学动态 > 正文

电力工程学院立德树人工作实施方案(试行)

发布时间:2024-06-25阅读数:

山西工学院电力产业学院教学工作文件

教〔20233





 

 

电力产业学院立德树人工作实施方案(试行)

 

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,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,强化政治品德、社会公德、职业道德和生活美德教育,培养“懂专业、技能强、能合作、善做事”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,山西工学院电力产业学院特制订本方案。

一、指导思想

为了全面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,把培育和践行核心、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,坚持“五育”并举,以问题为导向,以学生发展为中心、,坚定信心、,强化责任,系统规划,整体推进,坚持“六个下功夫”,实现全员、全过程、全方位育人,做到德育立人、智育启人、体育强人、美育化人、劳育砺人,引导学生践行“追求卓越,互助利他”的校训精神,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棒人。

二、总体目标

把握教育的新使命,不断提高教师政治思想素养,激发广大教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自觉性,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,言传与身教相统,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、政治 觉悟、道德品质、文化素养,做到明大德、守公德、严私德,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 建设和管理各领域、各方面、各环节,做到以树人为核心,以立德为根本,深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,推动思政课程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队伍的有机结合,实现立德与树人、育人与育才的协同效应,真正实现"三全育人”。

三、组织机构

加强组织领导,成立立德树人工作领导小组,成员如下:

长:学院负责人

副组长:刘建霞

员:史健芳 李光亚 骆丁玲 付加庭 要凯华 冯娜

书:李凯

四、具体工作内容

(一)加强队伍建设,提高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整体水平

1.强化理论学习,针对立德树人面临的现实要求和内涵精神,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理论学习与培训讲座,提高教师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主动性、积极性,引导教师树 立正确的历史观、民族观、观和文化观,带头践行核心价值观。

2.增强师德修养,践行《山西工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》,将外在规范要求内化为道德观念和自觉行动,发挥教师“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”的作用,使教师真正做到政治强、情怀深、思维新、视野广、自律严、人格正,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感染学生、教育学生。

3.实施多元综合评价,全面考核教师在全员育人、全过程育人、全方位育人中的师德师风、业务能力水平和育人效果,坚持师德师风问题一票否决制,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全的大事,把制度建设贯穿始终。

4.加大新教师培训力度,使新教师尽快地了解学校情况,缩短对新岗位、新环境的适应期,迅速而顺利地转变为学校的主人翁,早日形成“师德是教育者灵魂”的观念,把师德作为自己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。

(二)深化课堂教学改,全面提升课程育人水平

1.深入贯彻学校“以学生发展为中心、”的理念,不断提高课堂教育质量,增加教学互动,结合校园实际,参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实践,教师与辅导员保持定期沟通,做到“理实融合,学用一体”,充分发挥教授资源,搞好专题教学、系统讲授 与名师示范教学相结合,专家治学,全员育人,淘汰“水课”,打造“金课”。

2.继续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,充分发挥“传、帮、带”作用,定期安排老教授教学示范说课,教研室专题讨论,为青年教师引航领路,增强课堂教学环节设计的思想性、理论性、亲和力、针对性,激励和带动青年教师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。

3.加强课堂教学管理,让教师和学生的学习互动活起来。通过教学督导、教师听课、集体备课等活动,力争做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,真正使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真正发挥好教学育人功能。

4.加强课堂教育教学改研究与实践,积极鼓励有创新性、代表性的教学改项目立项研究,使教育教学建立在科学规范的基础上,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引入课堂,特别是在“互联网+”的下,在新媒体高度融合、新技术高度应用、新方法不断普及的条件下,针对大学生发展特点,积极引导学生提高自我管理、自我学习的能力, 提升学习效率。

(三)全力开展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教学改,构建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同向同行的教学育人体系

1.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,坚决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,发挥课程思政建设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环节的作用,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,提炼专业课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并将其转化为核心价值观具体化、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,形成课程中的德育原色元素,将思想、优秀传统文化、学校 校史校情形成内容深刻、应知应会、融入自然的课程思政教育素材库,实现通识课、专业课与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,在“润物细无声”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 精神指引,实现全员、全过程、全方位育人。

2.加强对“专业思政”的探索,注重实际、实践和实效的原则,从“专业+文化”、管理机制、教材建设、课程体系、培养目标等五个方面探索实施路径,以“课程思政”为抓手,从整个专业与学科着手,共同构建覆盖全课程、协调各个环节的育人格,在课堂内及时宣传我国现代化建设、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的成果,强调主流价值引领,强化创新意识、科学素养、人文情怀和工匠精神,培养毕业生“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,重视社会、环境和法律的要求,并能用其指导岗位实践”,形成“专业思政”新模式,充分发挥“三个空间”作用,使课堂、实验室、实践基地成为专业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的三个主阵地,让专业课教师切实承担起塑造灵魂、塑造生命、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,强化“四种指导”。

3.积极实施课程思政改,探索“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”的有效路径,从教学目标、教学设计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制定具体建设方案,围绕人才培养模式、课程设置、教师选聘以及教学方式改等方面,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,能够形成学生学业预警、学业互助提升、师生有效沟通、集体精神培养、综合能力训练、文明习惯养成等六个方面制度并行之有效,推进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,扭转专业课程重教学、轻育人的情况,突显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。

4.把教学工作和务工作结合起来,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式。要实行教工支部与学生支部有机配合,开展立体式文化品牌建设;要积极探索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方式,发挥学科优势,成功举办文化创新活动;各支部对课程思政改进行研讨和研究要成为常态,确保在课程思政教育中弘扬文明,引导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。

5.“五育”并举,深度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。工程技术、实验类专业课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、实践创新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培养学生严谨求实、吃苦耐劳、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,把爱国主义、家国情怀贯穿浸入到所有课教学中,不断增强“四个自信”,实现德育立人、智育启人、体育强人、美育化人、劳育砺人的培养要求。

(四)加强创新意识培养,践行科研育人职能

加大科研力量的投入,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,改进学术评价方法,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、大创团队训练以及撰写论文和申请专利,在和省级大赛中创造更好成绩,为良好的科研育人环境打下坚实基础,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大学生。

(五)充分拓展思政教育第二课堂,提高实践活动育人层次和水平,提升学生综合素养

1.筑牢理想信念,厚植爱国情怀。充分利用重要节日契机,用心用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,通过升旗仪式、图片展、主题征文、演讲比赛、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形式,增强学生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通过理论宣讲、知识竞赛等形式,使学生深入了解的发展历史,用科学的理论自己、指导自己,积极引导学生将“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友善”作为个人的行为准则,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,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,引导学生大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。

2.健全“第二课堂成绩单”制度。以“德育为先、能力为重、五育并举、全面发展”的工作方针为指导,从思想成长、实践实习、志愿公益、创新创业、文体活动、工作履历、技能特长七个类别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,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,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;使思想政治真正做到与意识形态工作结合起来,与专业课教学结合起来,与辅导员和学生工作结合起来,与学校文化建设教育结合起来。

3.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、科技社团、各类科技竞赛等活动,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社会实践、家访以及校企合作和公益服务结合起来,深入乡村、社区、企业,真正实现专家治学、全员育人的面,使学生学到真正本领,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、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,使学生在思想道德、价值观念、行为规范、意志与情感 等方面受到感染。

(六)深入挖掘优良精神文化内涵,夯实阵地建设,提升校园文化育人氛围

组织校园文化活动,构建文明和谐校园。开展各类活动,让学生了解学校、热爱学校,增强主人翁责任感,提升爱校荣校意识;围绕诚信教育、感恩教育、民族文化,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,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;开展主题班会、主题征文等活动,引导学生省身修德,自我提升,共同构建文明和谐校园。

(七)强化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,唱响主旋律,传播正能量,形成良好网络育人环境

用好学校学院网络服务平台,使学生在网络上受启发、受教育、受服务,丰富网络内容,建强网络队伍,净化网络空间,强化网络意识,提升网络文明素养,不断增强网络育人实效。

(八)聚焦育心育德,扎实推进心理育人工作,培育积极健康心态

做好大学生网上心理健康普测,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明校园建设的重要方面,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,健全校院两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和各级心理委员干部配备,完善工作流程,针对经济困难、学习困难、就业困难等学生,把解决思想问题、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,切实做好教育引导、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工作,增强学生自助互助的能力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电力产业学院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235